你的臉被偷了嗎?
推特網訊:隨著圖像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我們開始進入“刷臉時代”,人臉解鎖、刷臉取款、刷臉買單、刷臉寄快遞、刷臉住店、刷臉坐高鐵等。同時不少“換臉”應用走紅,只要動動手指,就可以將自己的臉替換成明星或是朋友的臉……
在正在到來的“看臉”時代,生活越來越便利,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樣,但“刷臉”帶來快樂的同時,也帶來了足夠的安全感嗎?
去年2月,深圳某人臉識別企業被證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,超過250萬人的核心數據可被獲取,680萬條記錄泄露,其中包括身份證信息、人臉識別圖像及GPS位置記錄等。
同樣是在去年,歐洲一家公司也曾發生大規模信息泄露事件,數百萬人面部識別信息被泄露。而當年9月,工信部曾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對一夜爆紅的換臉APP“Zao”進行了問詢約談……
今年7月份有媒體報道,一些電商平臺以0.5元每份的價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。在網絡交易平臺上,不法分子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“照片活化”網絡工具及教程,以人臉數據0.5元一份、修改軟件35元一套的價格進行出售。
“丟臉”的后果是什么?
人臉識別通過攝像頭獲取臉部信息,再將臉部信息轉化為計算機代碼,這些所提取的數據將存儲于企業數據庫。
人臉不能復制,但是代碼是可以被獲取和重構的,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碼在丟失之后可以設置新密碼,但是人的臉不能“重置”,一旦泄露便很難找回。
如果人臉信息丟失,后果可能無法想象。
丟錢
大部分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人臉識別登錄APP功能。“刷臉”支付甚至是遠程簽約等場景也越來越多見。如果用戶的“臉”不安全,“錢”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。
“丟清白”
一些網站用“換臉”方式提供用藝人“面孔”“嫁接”出的視頻,往往涉嫌色情淫穢,且難辨真假。惡意拼接制作侮辱性、污蔑性視圖素材進行非法傳播、利用。利用貸款人人臉信息,以此類技術進行非法催收活動,甚至敲詐勒索等其他嚴重犯罪活動。
“被貸款”
不少網貸機構仍使用人工審核或技術含量偏低的機器審核,一旦面部識別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,用黑科技“活”過來的面孔,很可能以假亂真,讓不知情者“被網貸”背上巨額債務。
侵犯肖像權
用戶上傳、發布有關明星肖像權的用戶內容,但是普通用戶自己很難獲得明星的肖像權授權許可,很容易造成肖像權侵權,根據協議內容,用戶將會對這些行為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。
侵犯著作權
我國《著作權法》明文規定,影視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,同時還享有保護作品完整權,即享有保護作品不受歪曲、篡改的權利。用戶通過APP對明星頭像進行更換,侵犯了制片人享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著作權利。
制造假新聞
在某些重大場合,以假亂真的假新聞對于民眾的誤導,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可估量的。
如何保護我們的“臉”?
針對利用信息技術手段“深度偽造”他人的肖像、聲音,侵害他人人格權益,甚至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等問題,將于明年起施行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明確提出,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、污損,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。
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》中也規定,AI造假音視頻不得隨意發布,要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安全評估”,并“以顯著方式予以標識”。
對我們個人來說,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幾點,來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。
對于一些要求上傳,手持身份證照片或視頻的服務,應保持警惕;
不下載、不使用來歷不明的應用程序,避免使用陌生的無安全防護的Wi-Fi;
使用虹膜驗證身份的敏感人群,不要隨意上傳照片到網絡,也不要輕易接受他人拍攝照片的要求。
將面部識別設置為財產賬戶密碼時,應同時設置其他驗證辦法,減小風險。